《当前南海局势分析》教案
教学目的:
1. 认识南海问题的重要性
2. 认清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
3. 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南海问题的复杂性
2. 搁置问题、共同开发的理解
3. 走出南海问题的困境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授分析南海形势的发展态势
2. 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对南海问题的视频观看,增强直观性
3. 讨论法,对焦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使其明确化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导入新课:
南海诸岛是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的,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世纪70年代前,并不存在所谓的南海问题。但近年来,南海问题不断升级,究其原因:一方面,许多外国学者以及政客认为,南海问题的升级主要是因为中国海军军力及其外交自信的增长,引起南海周边国家以及美国的焦虑;另一方面,有些国内学者认为,随着美国奥巴马政府重返东亚,高调介入南海事务,并从心理和物质上支持在南海与中国存在主权纠纷的国家,导致南海问题复杂化、扩大化。本节课我们将从南海问题本身具有的复杂性、某些国家在南海的战略选择和美国的介入使南海问题逐步升级这几个方面探讨南海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我国面临的挑战。
观看视频资料:
略
分析问题:
一、南海问题的复杂性
南海周边有大陆型国家(如中国)、半岛边缘型国家(如越南),以及岛屿和群岛型国家(如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南海除涉及的国家、民族、文化及其利益复杂多样外,安全形势尤其复杂,如能源安全、领土安全、航运安全、军事安全等相互交织。世界上有十几处存在海洋领土争议的区域,其中唯有南海存在岛、礁、大陆架主权权益的多边重叠争执。此外,南海也成为各国力量、各大跨国公司交叉渗透的区域。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使这一地区具有世界上少有的复杂性。巴里·布赞认为,东海及南海海域是亚太“海上安全区域复合体”的一部分。在这一区域,没有一个国家能单独划分自己的海洋安全利益,也不能单独解决这一区域的资源、航运、安全等利益所引发的各种争端。南海地区复杂多样的地理以及人文环境使这一地区形成了多样的思维模式和战略取向,从而是这一地区的经济与政治局面更加复杂多变。
(一)多样的民族文化及其复杂的国家行为
南海周边国家的文化,是一种以主体民族文化为主,以少数民族(有些为部族)文化为辅的多元文化,大约有100多个民族,主体民族有汉族、马来族、越族、泰族、印度族、爪哇族、阿拉伯族以及原住民等。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信仰都在这一地区流行,如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世界上主要文化,如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等,都对这一地区有深刻影响。“地理、文化和种族的多样性导致对东南亚历史提出任何整体的看法是一个困难的任务。”在一个地区内,民族及文化成分越复杂,排他性的民族认同感越强烈,由此所引起的问题也就愈复杂。
人在改造自然以谋求生存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又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与文化精神。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经济与政治则是这一核心的延展和表现,所以说,当一个名族的核心价值基本形成后它就像这一民族的“基因”一样,规定着该民族发展的基本轨迹。南海周边国家不同政治体系的基础就是其不同质的文化。民族与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这一地区多样的国家的行为模式。
中国是大陆国家,属于农耕文明。中华民族在这片土地上,自给自足,对大陆以外的世界缺乏了解与开发的冲动,历史上比较忽视对海洋权益的利用和保护。由于没有开发海上岛礁的欲望,便与“海外”没有利益冲突,于是对周边民族实施“宣德化而柔远人”的亲和政策。这一点,在朱棣派遣郑和出使的敕谕中表示得非常明白:“尔等袛顺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海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驱动力,海洋权益随之扩展,经济对海上运输线的依赖日益增大。然而,大陆文明决定了中国对南海权益的的忽视,所以对南海的资源开发与利用远远滞后于周边其他国家。在南沙群岛及其周边海域,中国无一口油井,周边国家却已开发了上千口。
岛国或半岛国地形狭小,不利于农业发展,于是就将目光投向外界谋求生存,且对土地,哪怕是弹丸之地都有强烈欲望。再者,由于海洋本身的开放性,海洋由此就成了一个公共空间。对于海洋岛国来说,任何有能力的国家和民族都可以在海洋空间活动并信奉“先占原则”,扩展国家空间。有学者通过对这一区域的历史研究,得出的结论之一是:“古代中南半岛地区国家之间相当频繁的冲突和战争,基本上是以争夺领土、掠夺人口和财富为目的。”同时,由于民族成分的复杂性,东南亚诸国也很担心占人口比例并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华人对国家利益的渗透,这种担忧和戒心可能会长期存在。新中国成立后,依然承袭了“和合”政治文化的“基因”,坚持睦邻友好的对外政策。改革开放后,中国将精力集中在经济和小康社会的建设上,南海周边诸国乘机抢占了巨大资源利益后,这种局势愈演愈烈,使南海问题更加复杂。
(二)丰富的资源与交错重叠的利益取向
南海海域油气储藏量在230亿至300亿吨之间,相当于全球储量的12%,约占中国石油总量总资源的1/3,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中国地质学家认为,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盆地石油和天然气储存量很大,约200亿吨。油气资源可开发价值超过20万亿人民币,在未来20年内只要开发其中30%,每年可谓中国GDP增长贡献1—2个百分点。近年来,科学家在海底发现了新能源可燃冰。据估计,南海海底有巨大可燃冰带,能源总量相当于中国石油总量的一般。随着科技进步,南海各种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前景和利用价值巨大。此外,南海海洋鱼类有1500多种,鱼类资源十分丰富,且品质十分优良,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巨大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益使周边国家不顾中国的主权,以“先下手为强”的策略,在中国领海内相继开发油气资源。周边国家伙同国外石油公司,开发了大约1200多口油井。“越南最早在1978年就和日本达成协议,就开发南海海底石油进行合作。自此之后,越南与50多个外国石油公司,签订石油勘探和开发合同大约有30多个,越南还在西沙和南沙海域非法石油招标120多个。……越南曾经是贫油国,现在的石油年产量高达接近2000万吨,一跃成为了石油出口国。石油已经成为越南出口最多的产品之一,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30%。”马来西亚在南海日产油量为64.5万桶,天然气年产量1300bcf(1bcf为10亿立方英尺),占到南海目前天然气总开采量的一半以上。除此之外,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也在南海开采石油天然气,据《证劵市场周刊》报道,已有“150个国家(与石油公司)围猎南海”。
南海周边不少国家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不时地做出非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南海各种丰富的资源,吸引了众多的利益追逐者,这些利益诉求大多交错重叠,导致这一区域主权权益和开发秩序混乱。
(三)重要的战略要道与错综对立的安全诉求
南海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亚洲与大洋洲、大陆与岛屿的交界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可以说,,谁控制了南海,谁就控制了东亚;谁控制了东亚,谁就控制了整个西太平洋,并辐射印度洋和大洋洲。因此区域内和区域外的各方力量竞相在此角力。此外,南海周边国家不论从面积、人口、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规制了各国对同一个问题采取复杂多样且互不兼容的解决方式
1.搁置主权,共同开发:中国的战略选择
相对于南海周边其他国家,中国在面积、人口、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对于中国政府来说,面临着南海战略决策的难题:一方面,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不可避免地给南海周边国家造成心理和安全上的压力,容易引起他国联合制衡,更容易掉入“以大欺小,倚强凌弱”的陷阱;另一方面,随着国力的增强,国内民众越来越关注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对我国目前海洋权益纠纷现状的不满情绪上升。面临着这样的两难困境,中国没有采取大国惯用的强硬手段解决南海纷争,而是选择了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战略取向,坚持“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原则,并愿意根据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有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妥善解决南海的争议。此外,为了排除区域外势力的干涉,化解矛盾,中国选择一对一的双边谈判等方式解决争端。为了缓解南海紧张局势,中国同意在不很敏感的问题上进行多边磋商。
2.连横合纵:越、菲等国的战略手段
南海地区现已形成“四国五方”占领、“六国七方”开发与大国制衡的格局。东盟相关国家除了相互间的争执外,与中国在南海的主权争端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于是一些国家寻求在大国力量相互制衡中获取并扩大自身的战略与安全利益。这些国家力图以“连横合纵”的战略,改变自身的弱势,合力对抗较强的一方。越南、菲律宾试图“合纵”,以合纵弱攻一强,将自身在南海利益和争端与东盟10国捆绑在一起,诉诸“东盟地区论坛”、“10+3”合作机制以及“东盟外长会议”等一系列战略平台,企图合力平抑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同时采取“连横””手段,事一强以攻众弱,从强国以攻他国。越南、菲律宾希望依靠超级大国美国的力量,相继与美国等国进行联合军事演习,为自己开拓更多的战略资源,挤压其他相关国家在南海的优势。在获得区域外国家声势援助的同时,菲律宾争取到了美国对其海军建设的支持,越南开始拥抱宿敌,向美国开放金兰湾等基地,并与美国签署了美越战后第一份军事合作协议。“尽管该协议只涉及普通军事医学合作,……它的签署开启两国自越战以来的正式军事合作关系。”此外,21世纪的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及安全形势使各种力量相互制衡成为可能,相关大国蠢蠢欲动,表现出共同“平衡中国”的意愿。世界政治评论网
3.力量建设与扑朔迷离的安全环境
因为各种力量搅浑了南海,南海周边国家自然抱有使用强力保护既得利益的冲动,因此,南海地区的安全问题存在两难困境。一国的军事准备与动向,不管是进攻性的还是防御性的,必然引起其他国家的警惕和反制。南海周边的东盟国家对外部力量的依靠,必然导致中国加强海军力量及其投送力量的建设。此外,南海周边国家经济的强劲发展,也为这一地区的军备增长提供了资金支持,增强了各国的冒险精神。
为了在南海博弈中占有优势,“南海周边诸国近年来持续加大对海上力量的投入,先进潜艇及各种反潜装备成为建军新重点,今后10年—20年间,持续增加的潜艇、水面舰只和航空器,势必令西南太平洋变得愈发拥挤,给这一地区的形势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越南国防部长于
南海周边国家深陷相互猜忌的游戏之中,各国绞尽脑汁地猜测别国的战略意图是否损害了自己的安全利益。这样的安全困境使各国陷入“零和博弈”的怪圈,即本国的安全来自于别国的不安全。
二、未被搁置的主权与多元占领开发的现状
根据自身改革开放的和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和当时的国际形势,邓小平与1984年10月提出了“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战略决策,指出:“南沙群岛,历来世界地图是划到中国,属中国。现在除台湾占了一个岛外,菲律宾占了几个岛,越南占据了几个岛,马来西亚站了几个。将来怎么办?一个办法是我们用武力把这些统统收回来;一个办法是把主权搁置起来,共同开发,这就是可以消除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这个问题迟早要解决,世界上这类争端还不少。我们中国人民是主张和平的,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中国提出“搁置主权,共同开发”原则是以“主权在我”为前提的,中国领导人历次表态都强调中国对南海拥有不可争议的主权。1990年12月,李鹏访问马来西亚时就阐述过中国对南海问题的主张:“南沙群岛是中国的领土,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中国希望在适当的时候,以友好的方式与有关国家就存在的分歧进行协商。在这之前,还是将这个问题搁置一下为好。”。1992年7月,钱其琛在东盟外长第25届会议上强调了我国立场:“我们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愿意在条件成熟时同有关国家谈判寻求解决的途径,条件不成熟时可以占时搁置,不影响两国关系。”中国提出的这一原则,“一方面在传统国际法的范畴中延续着政治主权的零和博弈;但另一方面在经济主权领域,则对国际法的实施予以拓宽,符合和谐世界的宗旨,有利于有争议的沿海国家之间的利益平衡,是中国外交对当代国际关系的积极贡献”。然而,这一原则却不时遭到严重挑战。
(一)主权不可分割的两难境地
在国际法意义上,主权是国家所固有的独立自主内外事务的权力,表现为三个方面:对内的最高全、对外的独立权、防止侵略的自卫权。主权具有不可分割性、不可让渡性,并受国际法的确认和保护。
然而,在南海中国的主权范围内,42个岛礁被他国实际占有,有些还设置了行政管辖区。其中菲律宾派兵占领8个,越南派兵占领29个,马来西亚占有5个。文莱、印度尼西亚虽然没有出兵占领任何岛礁,但宣布拥有8万多平方公里的“主权”范围,除其之外,越南驻扎了600人的军队,设立指挥部,建立一个军用机场。菲律宾进驻了1000名左右的海军陆战队士兵,并拥有一条600米长的简易飞机跑道。相关国家还以法律或法令的形势,如《关于越南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声明》、《马来西亚第7号紧急法令》、《菲律宾第1599号总统法令》、《1982年文莱渔业法案》、《印度尼西亚第4号法令》等,宣布了各自的领海,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度加大,世界的稳定与发展需要各国在主权上作出部分让渡,于是就出现了“主权让渡论”等新思潮。“具体地说,主权让渡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主权国家以国家主权为基础,将国家的部分主权权利转让给他国或国际组织等行使的一种主权行使方式。然而让渡主权是在国家同意基础上主权行使方式的变化,是将政治、经济、法律等决策权和行使权部分地让渡给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并不意味着对主权的否定,更不是让渡国家领土和领海。
南海问题本身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很难简单地理清交织重叠的利益。“由于各种原因,相应也就存在一些边界划分的问题,迄今还有将近一半数量的邻国仍同中国存在着一些关于领土与海洋权益的争议。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众多,比如包括历史上从未过划界;在依据历史或现代海洋厘定相邻沿海国之间的海洋权益时,出现证据或利益的交叠等。但是,既有的事实和南海主权纷争的现状表明,中国的主权权益受到了严重侵蚀。有学者认为,搁置主权争议时共同开发的基础,而共同开发却不可能成为解决主权争议的基础。这样,“搁置主权,共同开发”便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二)“共同开发”的脆弱基础
南海地区经常发生相关各国的渔业、资源开发、海巡等船只间的海上纠纷及冲突事件,加上各种军事演习,使这一地区稳定系数下降。由于周边各国对主权诉求越来越强烈,所以共同开发就是失去了基础。在中国的主权前提下,我们主张共同开发,但南海的现状证明共同开发实质上成了一些国家单方面抢占开发的机会。2004—2009年,在我国渔政船巡视的范围内发现的外国侵鱼渔船共1485艘次。2005年中、越、菲三方协议共同开发南海油气资源,但2008年菲律宾却终止协议,共同开发未启动而夭折。另据法新社报道,正当南海紧张局势升温之际,菲律宾称,将派遣海军旗舰前往南海海域,并声称商讨共同开发尚不成熟。同时,越南政府强调,越南捍卫“主权”应是重中之重,与他国的友谊应被放在第二位。这些国家的不合作行为导致主权无法搁置,共同开发失去了基础。到目前为止,南海无意共同开发的成功先例。
三、美国高调介入,多方博弈南海
多年来,经过中国和各方的努力南海存在主权纠纷的各当事国以《南海各方共同宣言》为行动指南,保持南海局势相对稳定。但是,2010年以来,越南、菲律宾等国却突然变得强硬起来,表现出不惜武力解决南海争议的冲动。形成这种不稳定局面的原因较为复杂,如向联合国提交领海基线报告激化了争议;在国际金融的大环境中,中国综合实力相对提升以及外交自信的增强,使周边国家对中国战略取向的疑虑加深;美国高调介入南海事务,支持越南、菲律宾等国压缩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确保自身的利益。综合分析,我们认为美国高调介入是近年来南海问题升级的主要因素。
(一)美国的介入刺激了有关国家将既得利益合法化的企图
当美国高调重返东南亚时,越南和菲律宾等国家认为只有美国能平衡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并迫不及待地借用美国的力量制衡中国,企图在中国还没有成为世界强国之前,尽快使他们在南海既得的利益合法化。越南和菲律宾等国无视《南海各方行动宣言》,在南海问题上的态度变的愈来愈强硬,对南海的“主权意志”更强烈,企图迫使中国承认南海的现状,同时趁机扩展其在南海的利益和影响力。
(二)美国的介入刺激了区域外力量制衡中国的冲动
当霸权国家表现出衰退征兆时,它会更加努力地遏制新崛起的力量,以巩固自己主导的地位。美国不愿看到在东亚出现一个能抗衡自己的力量和美国不能发挥主导作用的组织,所以,它在逐步撤出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同时,重返东亚,在中国和东盟之间嵌入以美国主导的各派力量:一是制衡中国对东盟的影响力,疏离中国与东盟通过多年的努力建立的稳定关系;二是展示美国在这一地区存在的重要性。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时说:“美国现在是、今后也是太平洋大国。美国不会走开,在实力相对削弱的情况下,美国重返南海地区反而更加坚定,旨在维护其在西太平洋的霸主地位。
由于资源和战略利益的驱使,“一些国家已经按捺不住趁机在南海‘捞一把’的冲动。继日本表示在东盟会议期间显示牵制中国后,澳大利亚也就南海争端挺身表示关切。澳大利亚联合通讯社称,澳大利亚前外长陆克文与希拉里在巴厘岛会见后表示,南海争端解决事关澳大利亚利益,称大量贸易‘经过南海至东北亚主要市场’”。美国同时希望印度也成为平衡中国的一支力量。希拉里在访问期间说:“这不是我们任何人可以只顾向里看而不向外看的时候,这是抓紧21世纪新机遇的时机,是站出来领导的时候了。”她明确要求印度增强其在南海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在亚洲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中,南海问题将会变得更加复杂。
南海地区复杂的民族文化和国家行为与各国间不同的资源和战略利益相互重叠交织,是南海问题的解决面临重重困难。“搁置主权”原则与主权不可分割性之间存在矛盾,这一矛盾侵蚀了“共同开发”的基础,共同开发变成了一些国家的“抢先占领开发”。美国的介入,为南海周边其他国家创造了“连横合纵”、“远交近攻”,平衡中国影响力的机会,同时也带动区域外其他国家对南海资源和战略要地的觊觎。南海的介入方越多,问题越复杂。事实上,以上问题可归结于一点,即南海问题周边国家采取的“连横合纵”、“抢先占领开发”战略与中国和相关各国达成的“搁置主权,共同开发”原则相对立,只有为这一矛盾找到中和点,南海才有出路。根据南海问题的现状来判断,中国应聚焦在“开发”二字上,开发南海资源,扩大在南海的存在。
课堂讨论:
略
课后思考:
1. 由于美国介入南海问题,这一做法对亚太地区安全将会造成哪些影响?
2. 中国在处理南海问题时应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