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院学子捐“髓”救人诠释最美担当

发布者:鲁红媛发布时间:2025-10-31浏览次数:10

1028日,合肥市红十字会向学院发来一封感谢信。20岁的大学生刘辛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合肥市第144例、安徽省第817例、全国第21368位捐献者,更是合肥近几年最年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刘辛是学院2025级法律二系法律文秘专业大一新生。18岁那年的无偿献血过程中,他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救治危急性淋巴白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便毅然报名登记,成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这个看似微小的决定,早已融入这位20岁热血青年的血脉中,从那刻起,他始终期待着有一天能够传递生命的火种,完成这场“生命接力”赛。

捐献前的体检极其严格。连续五天注射动员剂期间,刘辛仍坚持完成日常课程和警务训练,他不愿落下太多课程。采集当天,血液分离机运转的四个小时里,他手臂始终保持固定姿势,鲜红血液顺着导管流淌,他的辅导员、同学以及红十字会志愿者时刻守护在他身边,默默祈祷这次捐献顺利完成。最终,成功分离出生命的种子——324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

“我感觉经历了一场特殊的课堂。”身体发麻的刘辛看着那袋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轻声说。当天,一封没有署名的感谢信送到他的手中:“虽然素未谋面,但您的善举已经在我心中刻下了永恒的印记,点燃了家人生命的曙光......”字里行间满是感激之情。根据双盲原则,刘辛只知道受捐者是位80后女性,他微笑地对着信纸说:“能够挽救一个生命、帮助一个家庭,我非常高兴,以后再遇到,我还会这样做的。”

他的事迹也被班级同学所知,在同学们心中他是一位“英雄”。此次捐献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内心始终秉持的爱心与善意。路上遇到跌倒的老人,他会第一时间上前搀扶,“你不扶我不扶,万一哪天跌倒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呢?”这份将心比心的同理心,也延伸到无偿献血公益事业中。他深知血液是“救人命的不可再生资源”,不仅自己坚持参与献血,第三次献血时还特意动员两名好朋友一同加入,用行动带动身边人传递温暖。

而造血干细胞留样,同样是这份爱心的自然延续。“当时没想太多,就是觉得能多一个救人的机会挺好、挺有意义的。”他回忆当初留样时,唯一的念头便是“如果能配型成功,就能帮别人渡过难关”。这份纯粹的善意,在一年后迎来了“突如其来的惊喜”——当接到红十字会的配型成功电话时,他第一反应是“懵的,感觉不真实”,反复确认后才敢相信,“主要没想到这么快,也没想到自己真的能帮上忙”。

从高分辨检测到捐献采集,整个过程中,学校老师和朋友的支持给了他莫大鼓励:辅导员称赞他“勇敢有担当”;同学夸他是“大好人”;更有朋友受他影响,主动咨询造血干细胞留样事宜,让爱心得以传递。刘辛同学说:“就像千千万万守护平安的藏蓝身影,你不知道他们在哪里,但你知道,当需要时,他们永远会为你点亮生命的曙光。”

合肥市红十字会三级主任科员陈圆圆表示,造血干细胞捐献目前多采用外周血采集方式,捐献过程科学、安全,不需要钻骨抽髓,与成分献血类似,对健康无长期影响。“我们也希望更多人能够像刘辛同学一样,正确认识造血干细胞捐献,加入到中华骨髓库志愿者大家庭,为每一个生命助力续航。”

1028日中午,经过4小时的采集,这份承载着青春善意的造血干细胞顺利完成捐献,将为患者点燃新的生命之光。“希望对方平平安安的。我知道她是80后的,那她应该有孩子,有家庭,(如果不救)那么孩子没有母亲,丈夫没有妻子,家也不成家了。”刘辛说,希望更多人能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其实捐献并不可怕,却能给别人带去生的希望,只要有机会,我还会选择伸出援手。”

这是一堂生动的生命教育课,诠释了新时代警院学子的使命担当,在“明德尚法、弘毅致远”的校训浸润下,警院师生始终朝着明大德、立大志、成大才、担大任的目标共同前进。近年来,学院多次组织全体师生开展“无偿献血和急救普及”主题的志愿服务,承办安徽省血液中心组织的第十八届“我为祖国献热血”系列宣传之“热血青年 C位出道”主题公益活动。近3年的年均献血量达到20cc,学院团委和青年志愿者协会连续三年被团市委、市卫健委、市红十字会授予“热血公益奖”“优秀组织奖”,连续两年荣获“驻肥学校无偿献血贡献三等奖”,2名学生荣获省级无偿献血先进个人称号,1名学生受邀参加长三角无偿献血交流会。

刘辛同学用热血书写藏蓝青春担当,为更多青年学子树立榜样,学院也将以此为契机,大力弘扬先进事迹,凝聚青春正能量,为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贡献警院力量。(撰稿:法律二系  一审:纵瑞统 二审:王敏 三审:鲁红媛)